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相约亚运】在竞赛场馆群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亚运工作手札(十三)



来源:宣传部 作者:郭浩宇编辑:郑周璇时间:2023-10-09

杭州黄龙体育场馆群的3个竞赛场馆承担了足球、竞技体操、水球等热门比赛项目。我院的老师们在媒体运行、风险管理等岗位,从“0”出发,不断学习,为精彩赛事贡献我院力量和担当。

为你们,千千万万次准备

“这是我们的记者工作间,是媒体记者休憩的场所……”黄龙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的记者工作间内,郑周璇老师和她的团队伙伴们正在向日本2026年名古屋亚运会媒体运行领域相关负责人中野祐纪一行介绍游跳馆媒体运行领域的基本情况。

郑周璇老师(右一)在黄龙体育中心场馆与记者合影。

媒体服务台、混合采访区、带桌记者看台席……每个工作空间都凝聚了郑周璇所在的媒体运行团队几个月的心血。水球做为亚运会赛程最长的比赛之一,但相比其他竞赛场馆,游跳馆媒体领域空间较小,动线复杂。如何让前来报道水球比赛的国内外媒体记者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体验?郑周璇和她的团队伙伴们不断地在各个功能区测量、思考、装饰,争取为媒体提供更好的服务。混合采访区、新闻发布厅空间有限,他们就把背景喷绘做到安全范围内的最薄,最大限度地节省空间;带桌记者看台席桌面有些单调,团队就购买了吉祥物、制作了水球元素贴纸来装饰桌面;楼梯间的高度较低,可能会磕碰记者们的摄像器材,他们就将所有转角贴上软包,提醒记者们小心注意……团队的辛苦付出也得到了中野祐纪一行的连连称赞:“水球馆的改造最让人感到温暖和贴心”。

为全力保障赛事期间的媒体工作,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功夫落实每个环节。虽然水球比赛只有2场新闻发布会,但他们为此做了无数次模拟演练。和亚组委确认发布会规范要求,对接语言服务工作人员明确语种顺序和翻译形式,与竞赛服务领域确认运动员行进的动线,她还在模拟演练中扮演发言运动员来测试过程的流畅性。发布会前,为了准确说出外国运动员的名字,她还专门请教了学校小语种专业的老师:“有学校专业老师在背后支持,我对圆满完成发布会更加有信心!”

翻开满满的记者留言本,记者们对团队各项悉心准备纷纷点赞。新加坡记者在留言簿上用中文写着“谢谢媒体工作人员为我们准备了国际转换插头,你们的服务很周到!”伊朗记者对水球馆可爱的装饰吉祥物爱不释手,收到团队准备的吉祥物,特意留言表达了对媒体工作人员的感谢。哈萨克斯坦记者对场馆准备的茶歇赞不绝口,留言为团队点赞。记者们给予的肯定,让郑周璇和伙伴们很有成就感:“这几个月的辛苦付出都值得!”

你们采访了“丘妈”,我们扛起了“铁马”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除持权转播商外,请不要在混采区进行拍照或录像。”9月28日的黄龙体育馆繁忙异常,竞技体操男子、女子单项决赛,女子跳马、男子鞍马、女子高低杠、男子吊环等比赛将在这一天决出5枚金牌。热门赛事吸引了超过400名记者涌入体育馆,把媒体领域的混合采访区挤得满满当当。混合采访区是记者在赛后第一时间近距离接触运动员的场所,而这天的比赛还有“火爆全网”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丘妈”丘索维金娜,所有记者都希望能够最快抢到最好的机位和场所,第一时间采访运动员。和郑周璇一样,胡丹花老师也是黄龙体育场馆群媒体运行领域的工作人员,个子娇小的她穿梭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记者的“长枪短炮”中,为记者们讲解混合采访区的工作政策要求。但前来的记者人数实在是太多,许多记者不完全熟悉亚运会采访的权限,胡丹花必须要一遍遍地向所有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非持权转播商等说明相关的政策要求,并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记者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素材。采访现场很热烈,围挡的铁马“摇摇欲坠”,胡丹花和前来支援的同事与志愿者们一起,用自己的身体稳稳“扛”住了铁马,保证了混采的顺利进行。早7点到晚12点,最高峰的一天将近10场混合采访,竞技体操比赛结束,她的嗓子累得说不出话来。“那几天晚上我做梦都在混采!”胡丹花回忆起竞技体操比赛后的采访笑着说。

胡丹花老师在媒体工作区。

竞技体操比赛结束后即将迎来蹦床决赛。2天的转换时间里,胡丹花和所在的媒体运行团队小伙伴马不停蹄地根据蹦床比赛的要求,调整比赛场内摄影场地、混合采访区的位置,并重新调整媒体运行流线,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急速转场。蹦床比赛后,她也没有顾上休息,又和团队的小伙伴一起投入到艺术体操比赛的媒体服务中。虽然繁忙,但她仍充满能量:“暑期里学习准备的英语都派上了用场,我的亚运旅程没有遗憾。”

我们不忙,就是场馆运行顺利的最好呈现

“报告VOC(场馆群指挥部),足球比赛最后一批运动员已离开场馆。”“VOC收到。”……伴随着对讲机里传来的对话,黄龙体育场馆群的所有比赛顺利完成,作为场馆运行团队负责风险管理的葛俊良老师也终于结束了他一天的工作。

葛俊良老师(中间)与同事们讨论交流工作。

场馆运行团队就像场馆群的“中枢系统”,要负责收发传递场馆的各类信息。作为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葛俊良需要在赛前起草场馆风险管理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各业务领域开展场馆风险识别评估,协助开展场馆应急模拟演练等工作。在赛时阶段,他还要每天梳理、上报、录入汇总场馆群突发事件和处置情况。

为了有效应对亚运会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葛俊良和他的团队围绕竞赛、语言服务、医疗系统、观众服务等各个领域,编制了一系列风险应对方案,保障赛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快速解决。因为要负责场馆所有赛事的风险管理,他们总是场馆群最早到达、最晚下班的那一批人,有时3个场馆比赛联动,他就目不转睛地盯着所有的流程,以“时时放不下心”的责任感坚守岗位。10月8日凌晨,黄龙场馆群三场“收官战”结束,直至最后一批运动员和观众离场,葛俊良终于放下悬着的心,轻轻地松了一口气。他幽默地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不忙,就是场馆运行顺利的最好呈现!感谢我们团队和志愿者的通力合作,三个场馆圆满完成亚运会的比赛任务!”